寻找佛山大城工匠 | 这个男人38年如一日醉心于研究各国钱币成了“假币克星”
▲张亦斌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清点和鉴别外币。
作为中国银行佛山分行一名普通员工,日复一日清点辖内网点上介下拨的所有外币,是张亦斌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枯燥,且费心劳力,在灰尘大、空气欠佳的清点间内埋首一整天是工作常态。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银行人,38年如一日醉心于研究各国钱币。凡他经手鉴别的钱币,至今没有出现过差错,在业内有“假币克星”之称。
现在的他,只要拿到钱币,立马能够判断来自哪个国家,而且浮现在他脑海里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张钱币运用了哪些防伪技术。“一般人可能关心钱的数额,但我更关心钱的防伪技术。”这是张亦斌的“职业病”。
因趣而起
乐集世界各国钱币
1979年,张亦斌进入银行从事外币兑换工作,开始有了接触外币的机会。一天,客户拿来一堆港币硬币来窗口兑换,因他对硬币不熟悉,花费不少时间反复确认真假,客户便抱怨了几句。好强的他觉得很丢脸,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究好外币,攻破外币鉴别这道难关。
1985年,领导得知他对外币比较了解,便建议他尝试做内部培训师。但讲课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外币知识仍然十分匮乏,很多外国钱币更是未曾见过,这促使他想集齐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钱币,以提高外币鉴别水平。
▲张亦斌在研究外币。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前,获取外币渠道有限,主要是通过银行柜台收取,币种也相对比较集中。90年代以后,除了平日虚心向行家请教,张亦斌还从全国各地购回外币样品,最终集齐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种类的纸币和硬币,最多的时候硬币达到7000余枚。
当时,每次去香港货币交易会,都让他又兴奋又纠结。“有一次,我在香港见到一种心仪很久的外币,但是价格特别贵,犹豫很久不舍得买。回到酒店后辗转反侧不能入睡,第二天立即冲过去买了。”回想当时的情景,张亦斌至今依然感叹不已。
沉迷钻研
终成钱币鉴别好手
仅仅拥有世界各国货币远远不够,要想攻克货币鉴别,还需要潜心研究这些货币。张亦斌坦承:“货币不仅仅只是一张纸,里面包含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知识等。因此,在研究钱币的过程中,还要大量吸收各个国家相关方面的知识。”
为了研究各国的货币特征,他辗转弄到了一本介绍货币知识的全英文书籍。在职自修大专毕业的他,英文水平有限,他通过查字典和请教英语专家,逐字逐句吃透书中内容。“现在我基本都能识别各个国家的货币,货币上的文字可能我不会读,但是我一看就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货币,并且知道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政治特征和历史文化等。”
▲张亦斌在用单反相机拍摄钱币。
在研究货币鉴别技术初期,相关资料匮乏,货币鉴别方法全靠个人钻研。他用了大约20年来了解货币,也慢慢悟出了自己的一套鉴别方法。“印象最深的是,我在研究100元港币的时候发现一种新的鉴别方法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后来在中国银行总行新编写的一本介绍外币鉴别方法的书中发现,自己研究出来的鉴别方法就是这种防伪技术。”
分享知识
帮助更多人鉴别钱币
张亦斌曾经被调往管理岗位,但是出于兴趣和研究货币的需要,他主动申请回到一线岗位,坚持清点外币,并主动担当起货币鉴别培训师,为每一位新入行的员工讲授货币鉴别知识,致力于将货币鉴别知识传承下去。
出于安全和保存技术问题,他卖掉了自己收藏的大多数货币,只留下工作中常用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但在他精心制作的课件里仍会看见那些曾经收集的罕见货币。为了让新员工在课堂上更直观地了解各国货币,他花费半年时间制作《各种可兑换货币鉴别》和《货币防伪技术》两个课件,将所有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都用在课件制作和货币拍摄上。“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最难的是拍摄钱币,如何将钱币的防伪标识拍摄得更清晰更是一门学问。”在拍摄钱币的过程中,张亦斌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甚至成为钱币拍摄行家。经历过卡片机、单反机、智能手机拍摄的他,现在已经能娴熟地运用各种设备器材拍摄出不同状态下的货币及其防伪特征。
▲张亦斌在借助仪器研究钱币 。
如果遇到合适的人,他也想将自己这身本事传承下去。“找到一个对钱币鉴别有兴趣并且甘愿一辈子数钱的人太难了!”他感叹。后来,他将自己PPT上的“谢绝转载”字样悄悄删掉,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习货币相关知识,他都愿意共享。他说:“只要我的这点儿知识能够对人有用,任何人请我去讲课,就算利用休息时间,我都会去帮忙。”
boss说了,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求点求鼓励!
欢迎小伙伴们在右下方“写留言”
小编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王春艳
编辑|苏里
佛山日报全媒体整理发布